优秀校友——徐晓瞳(2012级小学教育2班)

作者:乐林会 时间:2025-10-10 点击数: 审核人:乐林会 编辑人:乐林会

一、个人简介:扎根边疆的师者之路

徐晓瞳,1994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2012年考入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6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8月,年仅22岁的他毅然踏上怒江峡谷的崎岖山路,成为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在这个中缅边境线上的“云端学校”,他与另外两位教师共同守护着17名特殊学生——其中12名来自缅甸,5名来自中国。九载春秋,他用青春丈量教育的高度,将“笃学尚行 扬美崇善”的校训化作照亮边疆学子的明灯。

二、主要事迹:绝壁护学育桃李 界江传爱润童心

(一)绝壁上的“全能教师”

独龙江乡马库小学悬于千米绝壁之上,全年半载与世隔绝。2017年9月,因山体滑坡导致公路中断三个月,全校师生面临断粮断电的绝境。徐晓瞳带领孩子们徒步20分钟险径,肩扛背驮运送物资,途中需紧抓藤条防止跌落怒江。当被问及如何坚持时,他总用自勉:“教育者的脚步,本就该踏在最难走的山路上。”

(二)文化交融的摆渡人

2016年9月初徐晓瞳也开始了“外教”生涯。时值中秋节来临之际,突遭停电,他与学生们在月光下踢球,一块不大的操场,破旧的皮球,用歌声驱散黑暗他们从无电无网的忧愁之中拖了出来。渐渐地,小朋友们也一起去学校水源修水、一起去村里“捡柴火”、一起唱歌,孩子们和老师开始熟络起来。当孩子们从怯生生的“谢谢老师”学会讲礼貌,从不会读写名字到背诵古诗文,从衣衫褴褛到主动整理教室,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变化,也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他欣慰地记录道:教育,正在重塑两代人的命运。

在边境村马库小学的两年里,徐晓瞳老师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还通过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无国界,大爱无亲疏”的教育理念,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生命成长的守护者

在物资匮乏的山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生活的“全能家长”。毕业一年多以后,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懂事的孩子,村民的关心,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从小出身农村使他更愿意为这群孩子付出,孩子们需要老师老师也乐在其中。徐晓瞳自学理发为男孩们修剪头发,用旧床单改制校服。他用一把推剪裁出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用针线缝补着山村的未来,让教育的温度穿透物质匮乏的寒冬。

(四)职业转型中的教育坚守

当首届山区学子升入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时,徐晓瞳主动请缨跟随学生来到新环境。面对岗位调整,这个文科出身的年轻人毅然承担起独龙江乡中心学校会计工作。从零学起对账流程,逐页核对往来款项,午休时间常能看到他伏案计算的身影。同事们眼中的“跨界挑战”,他却视作“教育初心的延伸”:白天处理财务报表,傍晚便走进教室义务辅导,主动承担道德与法治课教学。2021年秋季学期,当学校面临语文教师缺口时,他毅然放下算盘重执教鞭,担任四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同时肩负起全校学生资助工作。2024年盛夏,首届毕业生的语文单科成绩以怒江州第四名的佳绩回报师恩,这份跨越八年的教育接力,终在界江之畔结出硕果。

(五)教学管理的跨界担当

2024年,因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徐晓瞳被任命为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教学副校长。面对新岗位,他将一线教学经验转化为管理智慧,牵头制定《独龙江乡边境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方案》,推行“双语双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教学研讨,每月带领教师跨境家访,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管理者,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每天清晨6点,他带着保温杯巡查各校点教室,用冻红的手指在窗玻璃上写下当日古诗;午休时,他蹲在食堂角落为青年教师逐句修改教案;深夜,他借着宿舍走廊的灯光核对全乡学生营养餐账目。他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峡谷讲堂”“师徒结对”等方式培训教师30余人次,全校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成为边境教育的亮丽名片。

(六)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者

在独龙江的岁月里,徐晓瞳不仅收获了学生的成长,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妻子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工作,年幼的孩子常年居住在大理老家,与他相隔重山峻水。每逢寒暑假,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翻越3000米海拔的高黎贡山,辗转10小时车程来团聚,而徐晓瞳总会在宿舍备好热汤,陪妻儿走遍独龙江的每处角落,带儿子看彩虹下的吊桥、教他辨认教室墙上的拼音表、在月光下给妻子讲述孩子们的进步。当假期结束,望着妻儿返程时车窗后渐渐模糊的泪眼,他攥紧口袋里全家福照片,却从未动摇留下的决心。多次有机会调县城与家人团聚,他却一次次选择留下。深夜视频时,孩子隔着屏幕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他总红着眼眶笑道:“这里还有更多孩子需要爸爸。”他将对家人的思念化为更深沉的教育责任,用坚守诠释“此心安处是吾乡”。妻子虽难掩牵挂,却始终支持他的选择“他守护独龙江的孩子,我守护我们的小家。”这份跨越山河的理解与奉献,让他的扎根更显厚重,让教育的星火在边疆燃得更亮。
三、主要成就:边疆绽放的教育之花

从教九年间,他先后多次受到表彰,2020年9月被评为贡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23年9月被评为贡山县“优秀班主任”,2024年9月被评为贡山县“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贡山县独龙江乡级“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2024年4月所带班级荣获怒江州“先进班集体”称号。

站在独龙江畔,徐晓瞳的笔记本扉页上仍留着2016年入职时写下的誓言:“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峡谷里的星星。”22岁到31岁,徐晓瞳用青春丈量着独龙江畔的每一寸土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母校笃学尚行 扬美崇善的校训,这也是90后热衷教育事业的最好诠释,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事业很伟大。徐晓瞳用脚步践行誓言:当孩子们跨过界碑来求学时,教育便没有了国界。我愿做那块界碑,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在彩云之南的边境线上,他正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大爱华章代表着每一个楚雄师人践行初心使命历程当被问及何时离开独龙江时,他指着教室墙上新换的LED灯笑道:“你看,现在孩子们晚上也能读书了,但我想让这束光更亮些——亮到能照见他们走出大山的路,更亮到能让他们看清回来建设家乡的路。”

今年是徐晓瞳来到独龙江的第十年。虽然有了家庭的羁绊,但他每每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依然选择坚守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他立誓要继续做知识传播的火种,做孩子们跨越大山的引路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未来,徐晓瞳希望能在独龙江探索建立边境民族教育工作室,吸引更多年轻教师投身边疆教育事业;他梦想着搭建更稳定的中缅教育交流桥梁,让更多跨境学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他期待着曾经走出大山的孩子学成归来,共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在彩云之南的边境线上,徐晓瞳正以初心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的故事,已成为90后践行理想信念、奉献家国时代的最佳注解。


新闻报道:1.(砥砺奋进的五年 记者驻村)5个中国孩子和12个缅甸孩子--探访独龙江国门小学  来源新华社报道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1877431

2.3位老师、17个孩子——探访云南独龙江“国门小学”   来源央视网报道https://news.cctv.com/2017/06/03/ARTIVZXQ7lBriiaoMBT9M3Pn170603.shtm

3.“阿唛,晚安”我们很安全!云南政法的微博视频

4.【青年榜样】楚雄师院90后学子坚守山区任教,用爱守护17名中缅学子!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团委

https://mp.weixin.qq.com/s/q1IwvRgK7KspULgASjxPcA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地址: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546号
电话:0878-3139093  邮编:675000